断桥留给我对县城最早的记忆。
那时吃14岁饭的我,有幸参加庆祝双牌建县的全县群众业余文艺汇演。文化大革命运动因年龄小没能戴红袖章扛红旗去搞大串联,却成为学校、大队的业余文艺宣传队骨干。为赴县汇演,春节前公社举行了来自各大队的业余文艺汇演,我所在大队业余文艺宣传队夺得了这次机会,大家很激动,春节都没休息。县里通知正月十六到县招待所报到,老天却从十一开始下雨,元宵节放晴,十六早上7点出发随河而下走塘底,半路我就脚痛了,沿河30几里山道,到塘底公社的黄泥山太阳已当顶了。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,脚板打了几个大血泡!
塘底公社供销社饮食店座落河坡上,看着河湾浑浊黄水,心里不禁又打起鼓来。
那时没机动船,河岸边栓着好些条划桨的木船,有有篷子的也有无篷子的。领队去定船好半天才转来,原来是涨大水了,双牌水库大坝已开了6孔闸泄洪,因此都不愿冒险,好说歹说才定下来一条无篷船。
黄泥山是双牌水库百里平湖的一汊,水面不是很宽,但黄浊的浑流涌动,不知有多深浅,虽太阳高照,但寒风刮脸,黄荡荡的浊水拍打沿岸发出“嘭嘭嘭”响,震撼着心灵。木船摇晃不定,大家都害怕两腿打颤不敢上船,两个划船的汉子就逐个拉将上船,挤挤密密坐下,再三叮嘱了切不可乱动!这才解缆一前一后划动起来,小木船便在推力下迎风摇摇晃晃向前。
刺骨的寒风一阵又一阵,小木船摇摇晃晃荡得厉害,虽无巨浪,但也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。16个十几二十多岁的青年男女,身挨身拥挤得满满当当一木船,都是头一回坐船,紧张得大伙儿你抓着我我攥着你不敢撒手,姑娘们吓得更是大喊小叫个不停,没有一刻儿能够安静,还好没晕船的人。
船儿一直傍山边慢行,两个划船的汉子很舍力,后来都光了膀子在拼力划动,不敢有半点松懈。也不知过了多久,船儿终于停在了水库大坝码头。大家的身子早已坐麻木了,根本起不来身,是两个划船的汉子又一个一个的牵扯才上了岸。这一路的坐船太惊险太恐怖了,大家瘫坐在码头的水泥地上也不晓得凊,木木地望着那只返回的小木船发呆,直到木船拐弯不见影儿了才回过神来,都各自拍着胸脯说啊呀,真是好险哪!领队说走吧,还有8里马路就到了。
顺流沿河岸的公路,行走到了上双牌村头的人民桥。夕阳下,我忽然看见不远处的茅荒地里耸立一座高桥,它一头连着山,一头却如刀削斧劈般的没了,一小四大五拱四孔,高大伟岸独树一帜,忍不住站桥上喊起来:看,桥,断桥,好高大的一座断桥!大家听了也都停下来,顺着我的手指往那看,都讲嗯,真是好高的一座桥啊,怎么就断了呢?领队看了说:桥什么桥啊?那是渡槽!
二
第一次看到阳明山万寿寺古刹那一色长方形青石墙时,令我对古人的智慧、技巧和坚韧不拔毅力感叹不已,后来调入了县城工作,那个礼拜天闲来无事,就专程去拜访断桥。在紫金路北的县二中处岔往八亩田村方向,经过一段田埂路来到河边,一截三拱两孔的断桥便在眼前,它横跨小河独立高耸,这边是稻田、茅草荆刺及河堤,旁边菜地,河那边是山脚。第一次亲近,才知晓它是用打凿出来的一色长方形青石一块垒一块、水泥浆勾缝。咦,不止这三拱两孔呀,留在我记忆里的挨山那一大一小两拱两孔哪去了呢?我高挽裤脚涉水过河,看过后涉水转来,不放心又涉水过去,就这样绕了三圈,看痕迹那一大一小两孔是被炸掉了,连石头都不见,何时炸的?为何要炸了两孔?但终于知晓它不是我认为的断桥、而是一节残渠渡槽,虽没敢爬上去看个明白,但它身上许多处写着“兴修水利”、“高山低头,河水让路”等红漆标语。
当我第一个用文字的方式推出阳明山,使这里由一个普通国营林场一跃成为国家森林公园,几年后又全景式的出版《灵山福地》一书。后因工作关系走遍县境众多山水村落,收集到许多民间传说,知晓了这片土地的远古有庳象王、永山永水出永州、元结与泷水令唐节等历史文化,决定把它们整理记录下来,跑县市省查找资料,几经易稿,出版了双牌历史文化的《泷水志迹》。
明知这是一截渡槽,当地人为何偏要叫它“桥”呢?当年正是带着这个疑惑走访了附近村落的不少长者。原来,这里有一座“德门桥”的石拱桥,1958年冬建双牌水库大坝,同时修左右两大干渠,左干渠是钻隧道恰好经过这里,于是就炸毁了那座古石拱桥,再因这渡槽除了高大许多外,很像那座古石拱桥,所以称它为“桥”。原来如此,除了外形的相像,更有怀念啊!我问那“德门桥”的来历,老者讲相传是在隋朝将零陵郡改称永州总管府后,来这里发展壮大了的永王族人又称“王”起来,野心勃勃要攻城掠县夺取天下;一个晴朗的日子,永王带上他所有兵马从水路出永山永水,乘木筏溯流而上攻取道州以显示自己威力;当行至这里时,突然乌云翻滚、狂风暴雨从天而降,顿时波涛滚滚、洪水滔滔,木筏被掀翻将永王打入洪流中,好一阵才被救上岸来,又是风和日丽、流水欢畅,蓦然见舜帝在文臣武将簇拥下立于面前,惊得他慌忙下拜,舜帝说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。尔等应入德门,休得惹事生非以免祸害!”永王连连称是,起身来看,但见蓝天白云阳光灿烂,大地一遍青山绿水,又哪来的舜帝影子?永王呆愣了半晌,突然明白这是天意不可违,即返回,封这里“德门甸”,并建造了一座“德门桥”。
我再问现在的这渡槽“桥”以前不是连山有一小四大五拱四孔吗,怎么只剩下了三拱两孔了呢?他们说是炸掉了;我问为什么炸掉?他们说修永江河堤。我还很愚蠢的问到,建“桥”的那些长方形青石都是人工打出来的吗?他们说是,先选出上好青石山,炸开了石头,然后人工用钎子一铁锤一铁锤凿出来的。
三
有朋友加我微信,问断桥的碑记是不是我写的?他存疑,故相问。我不知“碑记”一事,故回复他待后去看看。
那个太阳曚晕的下午,我邀约紫荆清泉老先生一同前往。原来它不是碑文而是一篇断桥《说明》,且立有钢筋水泥、木制两块牌匾于公路两旁。我在认真拜读了《说明》后,见老先生面有愠色,便问怎么了?他说扯淡!我不解。他指点文中的一段话说,这渡槽是1976年才炸的,我亲眼所见,哪来的“当时?”渡槽原是五拱,炸了靠山隧道那头的一大一小两拱,不是“断桥两头炸毁 ”。我怔怔望着他。他说1958年我初中毕业那年,知晓双牌水库大坝和左右两大灌溉干渠是同时开工的;从大坝到这个渡槽的左干渠是打隧道,当时都是人工作业,到1963年左干渠已经人工挖到了零陵的黄田舖。还有这里——,他指着说什么“设计师因此锒铛入狱”?那是途听道说,没见到布告;1976年农业学大寨,当时是王建文当县长,裁弯取直整治永江河道,最后还有一小段缺口没石头,就炸了靠山隧道的两孔,就是这么来的。我说文学作品可以虚构,但这《说明》也可以途听道说为证?他说所以议论不少,褒贬不一!到他家楼下时,他送我一本县诗协2020年刊出的《阳明诗词》,说里面有胡永清的《断桥由来》可以作证。
带着这个疑问我又再次走访了义村、上双牌、泷泊舖的一些老人,虽然当年我采访的许多老者不见了,但知晓这事的老人都说渡槽原是五拱四孔,炸了靠山的一大一小两孔。讲1976年学大寨整治永江河道需要大量石块,把寨子岭南的山都炸空了,石块的运输是用人力小火车前拉后推,轨道是酒杯大的水竹拧成的绳子;至于讲设计人员坐牢的事,只听传说没见布告。那时候搞建设都是国家拿钱的,三年困难时期都饿死人了,国家还有钱搞建设?……反正渡槽建成后就停工了。
胡永清先生的《断桥由来》是三首七绝诗:“见诗友们提起断桥,我想将断桥的由来做一简介:1958年冬大跃进时,作为双牌水库左干渠的咽喉工程——永江渡槽同时开工,当时调集双牌南北五县民工8000多人,连续苦战三冬春,建成五拱渡槽,后因设计差错而半途停建”;“1976年冬农业学大寨掀高潮,承平垌的重点工程是裁弯取直整治永江河,兴修两岸河堤急缺石料,于是就地取材炸塌两拱,成就大事”;“1976年炸漕砌堤是我们亲身经历的。留存下来作为见证”。
“断桥”,一尊高30米、长50米、宽10米的三拱两孔渡槽横跨永水,高大伟岸,独树一帜,虽年代不久,但已成为了独特的一景。
【二审:兰莉 三审:周凌文】
来源: 双牌县融媒体中心
作者:廖文彪
编辑:陈瑶
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。